基金会简介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中国医学基金会是在国家民政部登记,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业务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中国医学基金会成立于1987年,首任主席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朱学范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院士,北京市政协原主席白介夫,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和卫生部原副部长郭子恒等老前辈先后担任基金会主席,为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基金会现任理事长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曲强教授。


  • 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
  •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 等级评估证书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5-06-30

什么是中暑?

  在炎热的夏天,高温环境下作业,因身体的体温调节机能出现障碍,会出现头昏,心悸、乏力、口渴、体温升高、恶心甚至昏厥昏迷,就叫中暑。大家知道,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体当基础代谢产热或运动产热时,体表通过热辐射、对流、传导散发热量。这种交换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为正常散热过程;当超过体温时,只能通过蒸发散热。而湿度达100%,蒸发散热停止,体内热散发不出去,就会中暑。因此,高热高温、不通风是中暑的主要原因。高温高热下的剧烈运动和强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伴心血管疾病者、营养不良、糖尿病等人群更易发生。  一、中暑的常见表现:  (1)先兆中暑:当一个人在高温环境中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大量出汗、口渴、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为先兆中暑。  (2)轻症中暑:中暑者除有先兆中暑的一系列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全身皮肤湿冷、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3)重症中暑:中暑者除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表现外还伴有晕厥、昏迷、痉挛或高热(体温>41℃)。  二、根据中暑病情轻重不同,采取不同的急救方法  1、先兆中暑:立即将中暑者撤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 如走廊、树荫下)并及时补充水、盐,则其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2、轻症中暑:在抢救先兆中暑的措施之上让中暑者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但空调温度不能过低。尽快使体温降至38℃以下。具体做法: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也可用30%~40%的酒精擦洗额部、腋下、躯干两侧及腹股沟处,必要时可将重者除头部外全浸在4℃水中浸浴15~30分钟。须注意的是:在物理降温初期,由于体表受较低温度刺激,会引起病人皮肤血管收缩和肌肉震颤,从而影响身体散热。因此会产生暂时性的温度升高现象,此时不能立即停止降温。病人可口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中暑者如果感到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时, 可给予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口服。  3、重症中暑:对伴顽固性高热、痉挛、抽搐、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经上述处理后无明显好转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预防原则  1.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夏季要注意室内通风,高温作业车间应加强降温、通风、湿度调节和隔离热源等措施。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出工,晚收工,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3、加强个人防护,戴遮阳帽,打阳伞。衣服宜宽松,以浅颜色为宜。  4、合理供应饮料,如含盐清凉饮料,避免过多引用淡水。  5、在同样的高温和热辐射下,年老体弱患者容易中暑,在气温高于31℃以上时这些高危人群应加以预防。首先勿长时间晒太阳,尤其是高温天气要减少户外运动,注意休息。其次,要注意室内通风,空调温度不易调得太低,更忌频繁出入冷暖环境。最重要的是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此外欢迎保持情绪稳定,戒躁戒怒,减少劳累。

2025-06-16

大健康企业之七:关爱女工特殊权益助力女工职场发展

文章推荐人: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 周敬实施单位: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供稿健康中国企业行动协调推进办公室编辑整理【编者按】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申报的“爱心妈咪小屋”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21全国健康企业建设特色案例。公司工会从关心女职工特殊“四期”角度出发,支持母乳喂养,把维护女职工权益落到实处,是突出女工健康的特色案例。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创立于1954年,是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5%、广西柳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的国有全资控股公司。公司占地面积约5180亩(345.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5700余人,是东风公司在南方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乘用车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研发基地和东南亚出口基地。近年来荣获“全国质量先进企业”、“全国质量诚信标杆典型企业”、“首届中国100佳自主品牌”、“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广西十佳企业”等称号。  2017年上半年东风柳汽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以公司女职工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了解女职工需求,主要影响女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制约女职工职业发展的因素是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其中“育儿”成为女职工职业成长的扰动因素。截止2022年9月,东风柳汽有女员工778名,其中适龄期女职工498名(含三胎政策适龄女职工),占女职工总人数的64%左右。建立启用“爱心妈咪小屋”  随着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很多妈妈们在回归岗位之后,为了尽量延长孩子的母乳喂养时间,纷纷加入 “背奶”大军一族。“背奶”确实是每一个职场妈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哺乳期女工上班时间里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要进行储乳,上班的妈妈们有时到女厕所去,有时趁小会议室没有会议时使用一下,有的时候到部门杂物室去,但就是这样简陋的地方,有时还挤进去两个妈妈。条件不好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心理上感到不被尊重,还需要担心“不明真相”的同事不小心闯进来。如何为公司产假后上班的女职工哺乳、储乳提供更多贴心、人性化的服务,为女职工特殊“四期”提供私密、干净、温馨、舒适、安全的休憩场所,公司工会“爱心妈咪小 屋”建设项目适应趋势应运而生,打造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平台。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筹备、购置和布置,分别在柳东乘用车基地、商用车基地和公司本部,设立8间“爱心妈咪小屋”,为哺乳期、孕期和经期的女职工在工作场所范围内提供了一个私密、整洁、温馨、设施齐全的储乳和休息场所。10多平米的空间内,漂亮柔软的沙发、温馨舒适的小憩区,冰箱、消毒柜、崭新的洗手台、妙趣横生的墙贴及母婴书籍、母乳喂养应急用品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公司工会“爱心妈咪小屋”的一景。走进温馨洁净的小屋,一股家的味道扑面而来。  公司工会从关心女职工特殊“四期”角度出发,支持母乳喂养,把维护女职工权益落到实处,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各部门女职工对温馨、整洁、设施齐全的小屋非常满意,大家纷纷留言点赞。公司“爱心妈咪小屋”的建立,对于有需求的女职工来说,上班更安心,也更有益于妈妈对宝宝的母乳喂养。经过对妈咪小屋的一段使用,公司工会在小屋初建时的原有设施设备基础上,新增更便于日常换洗、消毒的卡通图案新床单、新枕套和碎花圆凳裙罩,每月根据需要增添应急储乳袋和防溢乳垫30-50片,及时维修妈咪小屋的缺陷等,让小屋设施更安全、贴心和温馨整洁。柳东乘用车基地研发大楼关爱室  “二宝才刚出生不久,上班后如何更卫生、安心地储乳是个难题。感谢公司爱心妈咪小屋,给我提供了一个私密、干净、舒适的休息喂乳场所,我真切地感受到柳汽对我们女职工的关心呐。”刚刚生了二胎宝宝的女职工第一天使用公司工会为女职工布置的爱心妈咪小屋,表达了自己的满意和感谢。  “爱心妈咪小屋”不仅体现了东风柳汽公司对女职工的尊重和关爱,更是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提升的重要标志。公司工会女职委主任表示,下一步将就继续加强“爱心妈咪小屋”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管理维护,做好使用阶段性总结,以期更贴近女职工的需求,使“爱心妈咪小屋”真正成为女职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四期”保护的重要阵地。高效管理好“爱心妈咪小屋”  公司8间“爱心妈咪小屋”建立启用后,如何高效管理好,一直是工会领导以及女工委们关心的问题。通过自身挖潜和整合资源,并经过女职委、女工委会议讨论后,采用工会女工工作者和各分会兼职女工委员与使用小屋的妈妈们共同维护的办法对小屋进行管理。  每月安排值周表和值周要求,月初发在女工委群告知大家,每周提醒值周人员按要求开展小屋消毒、清洁、整理和记录,并反馈本周使用情况。 柳东商用车基地CV总装关爱室  公司工会对“爱心妈咪小屋”发展的后续计划:一是公司工会将根据需要及时增加柳东生产基地爱心妈咪小屋的数量,方便更多的哺乳期女职工。二是深化小屋功能拓展,助力女职工职场发展。  将从两个方面挖掘、拓展爱心妈咪小屋功能:一是从服务内涵上,融入“粉领驿站”实体关爱场所的功能,将小屋打造成既能保障女职工特殊权益,又能引导女职工增进友谊,增长科学备孕、科学育儿、科学护理婴儿以及婴幼儿优养、优教等知识学习,增强女职工自信的关爱平台;二是从服务对象上,从公司体制内女职工可以使用向体制外临时工女工也可以使用拓展,从“四期”女职工向全年龄段女职工覆盖。普及优孕优生健康知识  为了让公司育龄期女员工了解更多关于优孕优生健康知识,公司工会特邀请柳州市工人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曲晓力博士,为公司育龄期女员工和男员工家属开展了好“孕”来专题健康知识讲座。共100多名员工和家属参加了优孕优生知识讲座培训。   曲博士以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孕前保健——生育健康宝宝”的主题,从备孕期的健康教育指导、孕前高危因素评估、身体检查、成功孕育健康聪颖宝宝四大方面,对育龄员工孕前、孕中和新生儿出生前阶段在身心及精神方面如何做好准备、营养和生活习惯如何做好准备以及提前远离有毒有害物质环境准备等方面都做了科学、专业的讲解指导。专家还针对准妈妈、准爸爸们迫切关心的B超问题、糖筛等问题做了详细介绍,有针对地普及了营养指导、健康干预,并积极倡导自然分娩、母乳喂养、合理饮食、预防贫血等注意事项, 提高了员工们孕前、孕中的健康素养。优孕优生健康知识讲座从关心育龄期员工需求出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参加听课的员工们热情很高,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咨询专家,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好评。  截止今年9月,共有50多名哺乳期、孕期和经期的公司女职工使用及正在使用“爱心妈咪小屋”,为女职工安然度过女性特殊生理阶段(特别是哺乳期)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温馨服务,很好的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员工责任”。  公司“爱心妈咪小屋”让女职工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体现了企业发展员工幸福理念。员工把美丽柳汽作为自己的家,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有利于公司更好地凝聚人心,也助力了女职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

2025-06-09

不只是“疼”,癌痛背后隐藏着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癌症之可怕,但你知道吗?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真正令人难以忍受的,可能不是肿瘤本身,而是持续不断的“癌痛”。那种钻心的痛、烧灼样的痛、撕裂般的痛,常常令人夜不能寐,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那么,癌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又该如何与它对抗呢?  癌症为什么会疼?  癌痛,全称癌症相关性疼痛,是由癌症本身、癌症转移或治疗引起的慢性疼痛。癌症导致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  1. 肿瘤“压迫”惹的祸:癌症本身侵犯或者压迫了神经或者组织器官导致。比如,脑恶性肿瘤压迫脑内神经导致头痛,胰腺癌侵犯周围神经导致腹痛等。  2. 转移“扎根”惹麻烦:癌症转移到其他部位压迫或者侵犯相应的神经或者组织器官导致。比如,乳腺癌骨转移导致腰痛或者腿痛、肺癌肋骨转移导致胸痛等。  3. 治疗的“副作用”:癌症手术后的切口痛、放疗后的直肠炎、化疗造成的手脚麻木刺痛等,也属于癌痛范畴。  4. 免疫下降“趁虚而入”:有时,癌症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和肿瘤无关的疼痛,比如出现颈椎病、肩周炎或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伴发带状疱疹或者后遗神经痛等,也会让癌痛雪上加霜。  很多人误以为癌痛只在晚期才会出现,其实不然。研究表明,25%的癌症患者在早期就会感到疼痛,中晚期更是高达80%以上。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持续、莫名加重的疼痛,可能正是癌症的早期信号!  癌痛该不该“忍一忍”?  答案是——绝对不可以!  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和情绪,长期下来,还会削弱免疫力、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更严重的是,不少患者因为怕上瘾或副作用而不愿用药,结果把自己逼到崩溃边缘。  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把“控制癌痛”视为与“抗癌治疗”同等重要的任务。先止痛,再抗癌,效果事半功倍!  癌痛的“面孔”有哪些?  癌痛的类型很多,包括:持续性钝痛,如腰背酸痛、骨头发胀;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电击样、针刺样、烧灼感;爆发性疼痛,即在原本控制住的基础疼痛之上,突然出现剧烈疼痛。  随之而来的癌痛描述也常常五花八门:“像刀割”、“像火烧”、“像踩在钉子上”等。另外值得重视的是,长期慢性疼痛也有可能是癌症的一种信号,尤其是疼痛程度越来越重,或者出现夜间疼痛时,要排除一下是否是癌症导致,一定不要以为是老胃病或者腰椎病犯了。总之,无论何种疼痛,都应该受到重视。  癌痛怎么治?  好消息是:80%以上的癌痛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1. 药物治疗:癌痛的“第一道防线”。  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适合轻度癌痛。  ②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中重度癌痛首选。  ③辅助药物(如加巴喷丁、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提升镇痛效果,缓解神经痛。  不少人担心阿片类药物“会上瘾”,其实癌痛患者为了止痛而规范应用止痛药物很安全,发生成瘾的几率非常少。事实上,很多癌痛患者出现的“可疑耐药”往往是因为病情进展,而非成瘾。  2. 微创介入治疗:轻巧并有力地赶走疼痛,守护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很多人以为,只有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时才能使用微创镇痛。实际上,由于很多微创镇痛方式具有止痛效果更好,精度高,靶向强的特点,如果有适应症的话,越早应用,不但止痛效果更好,还能够大大减少阿片药物应用,并减轻其不良反应,在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能延长生存时间。因此,如果有适应症,越早进行微创镇痛治疗,患者获益越大,例如:神经阻断术可以精准定位疼痛神经,进行“断电”处理;鞘内镇痛泵将止痛药直接注入脊髓,更少副作用、效果更强。  这些技术虽然听起来高深,但如今已较为成熟、安全,很多三甲医院的疼痛科都可以提供。癌痛患者的生活建议  1. 疼痛不是弱者的表现,及时说出来,才能及时得到帮助。  2. 饮食均衡、情绪稳定、规律运动,都有助于提高耐痛力和治疗效果。  3. 家属要理解与支持,尤其在患者“看不见的痛”发作时,多点耐心,少点责怪。  总之,癌痛不是无法战胜的敌人,而是需要我们正视、评估、管理的“并肩对手”。无论是通过药物、微创手术,还是神经调控技术,现代医学手段已经可以让大多数癌症患者从“痛不欲生”中走出来,重获生活质量。别再“默默忍痛”了,勇敢地告诉医生,让癌痛,从此不再是你抗癌之路上的“拦路虎”。

2025-06-06

解密眼底健康密码:守护我们的心灵之窗

  作者:绵阳万江眼科医院 乔岗主任医师 姜若楠主治医师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我们要告诉大家:“眼底”是这扇窗户后的“全息地图”,记录着全身健康的秘密,是我们健康的“晴雨表”。  一、什么是眼底?  如果说眼球就像一个照相机,那么眼底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图1),也就是眼球后面的部分,包含视网膜、视神经、黄斑、血管等重要结构,每个结构都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功能。这些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一张眼底照片就能看清楚(图2)。   1.视网膜——眼睛的“智能胶片”    视网膜上分布着视锥细胞(色彩感知专家)和视杆细胞(暗光侦察兵),它们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若视网膜受损,轻则视物模糊,重则永久失明。    2.视神经——视觉的“超级光纤”    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堵塞(如青光眼、视神经炎),信号传输中断,视力将急剧下降。    3.黄斑——眼球的“感光中枢”    是视网膜中心的小凹(图2),面积只有铅笔尖大小,约1.5mm,却担负眼睛90%的视力,责任重大。   图1:眼球和照相机的对比示意图。图2:眼底照相显示视网膜上的重要结构。  二、为什么说眼底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炎症、肿瘤等慢性病会通过眼底血管变化“暴露踪迹”。例如: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照相可以看到早期表现为微血管瘤(如夜空中的“小红点”),硬性渗出(犹如黄色的斑点),晚期可能引发玻璃体积血,甚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    2.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眼底照相可见到血管变窄、硬化,形成“银丝状”改变,严重时可致视力骤降[1]。  3.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出现视网膜静脉分支的阻塞,也可发生静脉主干的阻塞,眼底照片上可见到范围不等的火焰状出血、水肿,严重影响视力。   健康小贴士:眼底出现以上这些病变,特别是严重病变的时候也反过来说明全身的慢性病控制不佳,证实了眼底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  三、什么是眼病早筛的“火眼金睛” ?  前面提到的所有病变只需要简单的拍一次眼底照就能发现端倪,所以我们经常说“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传统检查:依赖医生经验,需散瞳(可能诱发青光眼),视野局限。    2.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0.4秒成像、覆盖80%视网膜,视野宽广[6]。  所以,现代的眼底照相技术已经成为常规体检的重要工具,可以轻松、无创的帮助很多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四、你的眼睛需要定期“体检”吗?    普通人群:40岁起建议每年检查,尤其长期用眼过度者。  注意:如果已经发现眼底病变,就需要根据医生的要求缩短随访时间,增加检查频次。  五、眼底检查有什么讲究吗?  1. 检查前准备    (1)停戴隐形眼镜(软性提前1小时,硬性提前3小时)。    (2)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    2. 检查中配合    注视镜头绿点,保持眼球稳定(想象“盯住一颗星星”)。    3.检查后护理    散瞳者需佩戴墨镜,6小时内避免驾驶。    守护视力,从一张眼底照开始!记住:90%的致盲性眼病可通过早期筛查避免[6]。一次眼底照相,不仅能解码眼健康,还能预警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  定期检查眼底,相当于给眼睛做“年检”。早发现、早干预,让清晰视界陪伴一生! 参考文献    1. Wong TY, McIntosh R. Hypertensive retinopathy signs as risk 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r Med Bull. 2005 Sep 7;73-74:57-70. doi: 10.1093/bmb/ldh050.   2. Yau JW, Rogers SL, Kawasaki R, et al; Meta-Analysis for Eye Disease (META-EYE) Study Group. Global prevalence and major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Diabetes Care. 2012 Mar;35(3):556-64. doi: 10.2337/dc11-1909.   3. Jonas JB. Global prevalence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Lancet Glob Health. 2014 Feb;2(2):e65-6. doi: 10.1016/S2214-109X(13)70163-3. Epub 2014 Jan 3. PMID: 25104656.   4. Stahl A.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Dtsch Arztebl Int. 2020 Jul 20;117(29-30):513-520. doi: 10.3238/arztebl.2020.0513. PMID: 33087239; PMCID: PMC7588619.   5. Lin JB, Narayanan R, Philippakis E, et al. Retinal detachment. Nat Rev Dis Primers. 2024 Mar 14;10(1):18. doi: 10.1038/s41572-024-00501-5. PMID: 38485969.    6. Ge R, Fang Z, Wei P, et al. UWAFA-GAN: Ultra-Wide-Angle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Transformation via Multi-Scale Generation and Registration Enhancement. IEEE J Biomed Health Inform. 2024 Aug;28(8):4820-4829. doi: 10.1109/JBHI.2024.3394597. 

2025-06-03

粽香传学术,共探糖医新未来——糖尿病二期前沿治疗技术研讨暨培训公益活动圆满举办

  端午粽香飘,学术热情燃。5月31日,值此传统佳节之际,由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主办的“糖尿病二期前沿治疗技术研讨暨培训公益活动”在北京成功举行。活动以“汇智创新・守护健康”为主题,突破节日氛围的限制,通过线下研讨与线上直播的融合形式,吸引了全国医疗领域从业者及关注糖尿病防治的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为端午假期注入了浓厚的学术与公益气息。权威致辞:锚定防治新方向  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主席、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执礼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节日期间仍坚守岗位的内分泌医务工作者致以敬意:“端午粽叶裹的是文化传承,而你们守护的是百姓健康。”他结合最新数据指出,我国1.4亿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90%,且11.2%的成人患病率与年轻化趋势,凸显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他强调,需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推动“早期干预、精准诊疗、全程管理” 模式下沉基层,让传统佳节的“安康”祝福,转化为糖尿病防治的 “科学行动”。学术盛宴:前沿技术闪耀端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等顶尖机构的糖尿病专家,放弃端午休假,带来含金量十足的学术分享:  再生医学突破:《干细胞外泌体靶向治疗糖尿病研究与进展》揭示细胞疗法新路径,为逆转病情提供可能;  多学科协作:《糖尿病相关眼病多学科专家共识》倡导眼科、内分泌科联动,守护患者“光明”;  代谢机制革新:《脑胰岛素抵抗对全身代谢的影响》从神经科学视角,解析糖尿病与肥胖的关联;  基层实践指南:《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与管理》等议题,为基层医院提供可落地的诊疗工具。  专家们的分享既紧扣国际前沿,又贴近临床需求,如粽叶包裹糯米般层层深入,让线上线下参与者在端午假期收获“知识粽”。 数据背后的节日热度:5500+人次的健康坚守  尽管正值端午小长假,活动线上观看量仍突破5500人次。这一数据映射出多重社会关切:  医者初心:超5000名医务工作者牺牲假期学习,彰显“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精神;  防治压力:庞大的患者基数与年轻化趋势,让糖尿病防治成为“不能休假”的民生工程;  技术渴求:干细胞治疗、分子组学等前沿内容的高点击量,反映行业对创新疗法的迫切期待;  公益价值:从一线城市到基层医院的广泛参与,印证公益平台在医疗资源均衡化中的重要性。未来展望:让学术“粽”香持续飘远  活动尾声,中国医学基金会向专家及参与者致谢:“端午的粽叶会褪色,但守护健康的初心永远新鲜。”未来,基金会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打造“节日不停学”的公益品牌,持续输出糖尿病防治的前沿知识与基层培训,让学术的 粽香”飘向更多角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交融中落地生根。   此次端午学术行,既是一次糖尿病防治的智慧汇聚,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创新对话——当艾草清香遇上学术之光,当粽子甜糯碰撞健康使命,传统节日便有了更温暖的时代注脚。

2025-05-28

《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解读

  一、制定背景  改善护理服务是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增强获得感的重要举措。自2023年启动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拓展护理领域,有的省份结合实际探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为住院患者提供生活照护服务,有效增强群众获得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在对部分省份开展免陪照护服务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二、主要内容  免陪照护服务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间,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为患者提供的生活照护服务。试点范围主要是:在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等,确定一批免陪照护服务需求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试点工作。试点任务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在住院患者生活照护服务依赖程度较高的老年医学科、神经科、骨科等病区率先开展试点。二是加大试点病区护士配备力度,在病区护士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配备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根据患者需求协助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三是规范免陪照护服务行为,医疗护理员不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协助为生活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以及行动受限住院患者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生活照护服务,不得替代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四是试点医院对医疗护理员实施统一培训管理,切实保障服务质量。同时,加大后勤支持保障力度,为开展试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五是试点医院所在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试点医院要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动态跟踪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原文链接:http://www.nhc.gov.cn/yzygj/c100067/202505/9c56b06d6cc94164b2078a72d7fa2e7f.shtml

捐赠名单

Donation list

捐赠人 捐赠金额(元) 捐赠项目
  • 李*霞
    503.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活动
  • 韦*恬
    998.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活动
  • 匿*
    503.00元
    困境患者救助公益项目
  • 匿*
    503.00元
    困境患者救助公益项目
  • 匿*
    4990.00元
    困境患者救助公益项目
  • 朱*枝
    2490.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活动
  • 匿*
    503.00元
    困境患者救助公益项目
  • 匿*
    5.00元
    困境患者救助公益项目
  • 孙*
    50.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孙*
    1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捐赠人 捐赠金额(元) 捐赠项目
  • 彭*兰
    1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李*刚
    1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心*五月
    1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姚*生
    900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1*222617468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1*222617468
    198.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1*222617468
    198.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1*222617468
    334.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a*15444
    334.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吴*利
    100.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我要捐款

contribution

合作伙伴

cooperative partner

大成律师事务所
卡尔史托斯
罗氏医药
迈瑞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川北医学院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北京健康护航科技有限公司
瀚晖制药有限公司
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深信服科技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优博思(浙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微智(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国药控股北京华鸿有限公司
北京远大就和药业
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