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介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中国医学基金会是在国家民政部登记,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业务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中国医学基金会成立于1987年,首任主席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朱学范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院士,北京市政协原主席白介夫,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和卫生部原副部长郭子恒等老前辈先后担任基金会主席,为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基金会现任主席为知名社会活动家陶斯亮女士,现任理事长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曲强教授。


  • 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
  •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 等级评估证书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5-03-24

肺癌手术的检查项目都包括哪些?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 周梦馨、高雪涵  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在进行胸外科手术之前,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检查项目,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胸外科手术的常见检查项目都包括哪些。  1. 临床评估和病史采集  在进行任何手术之前,医生都会进行患者的临床评估和病史采集。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手术前的身体状况等。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的适应性和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影像学检查  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一系列辅助检查。下表列出了肺结节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做的检查及其主要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的检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并不是每一项都要做,具体需要做哪项,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只有各种检查相互辅助和印证,医生才能给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并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胸外科手术常见的检查项目。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需要接受胸外科手术,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查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2025-03-19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部分文字实录)

时  间:2025年3月9日地  点: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主持人:金晴中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嘉  宾:雷海潮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 金晴中:  中外媒体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民生主题。大会新闻中心很高兴邀请四位嘉宾出席今天的记者会,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四位嘉宾分别是: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先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女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先生。现在请大家直接开始提问。澳门日报记者: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当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如何?在普及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上,需要重点关注什么?今年将就此开展哪些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 雷海潮:  谢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得到优化和加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我们注意到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有关指标在不断改善,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也在持续提升。  根据我们最新的统计快报结果,在这里我很高兴向您和媒体记者朋友报告。2024年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比2023年提高了0.4岁,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应该说,这样的成绩取得是相当不容易的。在国际上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它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5岁,一般来说,每年也就是平均增长0.1—0.2岁的预期寿命。  我们统计了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国排在第四位。如果我们放在G20国家里面来看,人均预期寿命79岁,排在G20国家的第十位。而且即使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我们也超出了21个高收入国家的预期寿命。说明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生活方式,还有健康中国、健康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对于改善健康所产生的效果是直接的。  我们也看到,2024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比2019年提高了1.7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全国31个省区市人均健康水平再做一个观察的话,各省份之间的健康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说明健康公平性也在得到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都在卫生健康领域当中见到积极的成效。  我们注意到,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述八个省份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未来中国居民预期寿命提高的潜力仍然是明显的,仍然是可望可期的。我们在健康水平改善的同时,也认识到老百姓追求健康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我们的努力也需要持之以恒。  我们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卫生健康工作需要持续加强,要落实好党中央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说体重异常的问题,我们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摄入的能量更高、运动相对缺乏等问题,所以就导致一些人出现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  去年,我们联合民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当然我们认识到体重管理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马上见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实施的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通过大家的共同行动,特别是提出了“健康体重,一起行动”的口号,全社会都在积极响应。我们关注到有些单位的食堂饮食更加健康了。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城市中的健康步道、公园的健康环境也越来越优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也更加关注自己的体重健康指标。这些都为我们的慢性病防控打下良好基础。  我刚才提了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防控需要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国家卫生健康委聘请了奥运冠军做体重管理社会宣传员,也开发了微信的表情包,目的是让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防控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今后我们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体重管理的工作。  第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政府、行业、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慢性病防控尤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家都要为体重管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单位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注意到一些家庭当中已经配置了体重秤,随时监控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有的宾馆和酒店也已经在房间里面标配了体重秤,这就为经常出差旅行的朋友们监测体重提供了条件。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更多的宾馆酒店参与到这样的行动中来,为我们的体重管理、慢性病防控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第二方面,我们要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可能也知道,我们从去年启动了时令节气与健康的新闻发布传播行动,基本上每两周我们要举办一次时令节气与健康知识新闻发布会,这样的工作我们今年要继续坚持。而且我们要动员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传播,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  第三方面,我们还要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因为毕竟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慢性病,所以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因此,我们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谢谢大家。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群众看病都希望就近就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如何推动这项工作,让基层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 雷海潮:  谢谢您的提问。基层为重点,是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要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此进行了安排。前几天也是在这里,国家发改委主任已经就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了大致的描述。我在这里想跟大家报告的是,我们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对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深入的谋划,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要求。  当然,您刚才提到一个问题,基层到底能力强不强?我想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基层主要是解决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体上来说,这些年的水平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不能用评价专科医院的眼光来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因为各自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尽管医疗卫生机构分了一级、二级和三级,主要是针对功能而言,而不仅仅针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还是相对健全的。比如说在乡镇、社区和村,有超过60万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为老百姓提供日常的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医疗服务。超过500万名的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在基层一线,老百姓看病就诊能够在就近的地方,在家门口解决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大力发展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去年我们和国家医保局一起推动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的报销定点范围。据统计,现在90%以上的村卫生室都已经纳入,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看病、就诊和费用支付。  另外,财政部从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卫生发展的角度,近两年投入了近9亿元,为中西部地区更新升级乡镇卫生院的医用设备。这些支持也正在见到积极的成效。所以我想我们对基层医生服务的明天和未来以及现状都应该充满信心。  老百姓利用越多,医生的经验也会越多,也更能够为我们的患者提供更加富有经验的、更加良好的优质医疗服务。所以这需要医患双方共互动,也需要各方面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方面主要是从基层、基础和基本三个方面进行谋划。第一方面是强基层,第二方面是固基础,第三方面是保基本,将中央部署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进行细化和实化。在工作安排上,我们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制定实施方案。  在强基层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指在县域范围内把县、乡、村三级的资源和服务联系起来,县医院要发挥好牵头和带动的作用,支持基层。现在我们到一些地方去看已经实现了在乡村检查,在县医院集中诊断,结果相互认同。这样既提升了诊疗服务的质量,也节省了患者的时间。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继续推进。  在固基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我们提出来三级医院要去帮扶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要去带动一级、带动基层。在乡镇一级,都要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由上级医院来派驻,为居民提供长期的有质量保障的医疗服务。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的信息化能力,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条件。另外,我们也会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提升和更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水平,优化改善看病就诊的条件。  第三方面就是保基本服务方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要再增加5元钱,达到人均99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升后,我们将在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障服务质量方面进一步改善。  这些都是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一些基本考虑。当然,在今后工作当中,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其内容、范围和力度方面可能还会有所加强、有所深化。中央所提出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也是稳增长、促消费,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举措。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这项工作切实组织好实施好。新华社记者:  当前,儿科和精神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居民看病就医尚有不便。我们关注到今年到2027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请问具体有哪些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 雷海潮:  谢谢您提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专业,也是我们着力解决的医疗卫生服务过程当中的结构性的问题之一。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跟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关,现在家庭都很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国家在发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方面也一直做出一些努力。根据我们现在的统计,就儿科医疗服务来说,全国有8000多所综合医院都能够提供儿科的门诊或者住院医疗服务,98%的县医院已经设置了儿科。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我们现在有3000所左右的综合医院,都可以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诊断治疗康复服务。  另外,我们的服务能力也在显著提升。可能媒体朋友也关注到,就在前几天,3月5号,北京市在亦庄开发区启动了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的建设,将通过三到四年的时间建成。因为北京儿童医院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这也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划和要求在推进的项目建设。  除此之外,我们在儿科医生的培养、精神科医生的训练方面也在积极投入,也设立了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精神疾病方面也设立了国家精神疾病的医学中心。这些为老百姓看病就诊都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但是正如刚才我提到的,在服务当中还是有一些短板,还是有弱项。特别是我们对比老百姓的需求来看,尤其是到了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儿科的医疗服务在局部地区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在一些大城市表现得比较突出。  另外,精神卫生方面的需求增长也非常迅速。人们也希望在情绪调节等方面,得到一些科学规范的指导。所以在发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方面,我们还需要持续用力。总的来说,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予以加强。  第一个方面,还是要健全儿科和精神卫生的服务体系。虽然98%的县医院已经设置了儿科,但是意味着还有1%~2%没有儿科方面的服务能力。所以我们要着力提升,对还没有设置儿科的医院,尤其是县医院的服务空白,进行填补。  我们把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作为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为民服务办实事的八项工作之一。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我们提出来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每个地市都能够设置一个心理门诊或者睡眠门诊,因为有些朋友也会受到一些心理和睡眠焦虑的困扰,也需要一些专业人员的帮助,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要补齐服务方面的个别空白点。  另外,我们向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精神卫生服务。去年我们会同工信部设立了全国统一的12356心理服务援助热线,现在全国已经有多个省市实现了全省号码的统一。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五一前,能够推动全国所有省区市统一使用12356这个热线来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  我们还要大力开展精神疾病、预防、保健康复方面的健康知识宣传。我们要举办不少于5000场次的国家和省市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进一步做好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方面的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卫生健康部门都有这方面的责任,我们也应该积极组织科普知识进万家、进社区,让老百姓都能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第二个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要作出努力。为什么儿科和精神科的医生比较紧缺,主要还是这两个专业相对来说劳动强度比较大,也不容易与患者沟通,或者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患儿方面往往通过家长和监护人来和医生进行沟通,这是间接的,医生有的时候凭借很多经验去理解患儿的痛苦和疾病的过程,所以培养一个儿科医生周期比较长,儿科收费水平也比较低,儿科医生在医疗机构当中收入待遇不高,所以也影响儿科医生队伍的持续发展。精神科的医生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壮大和引导队伍发展方面还需要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来推动儿科和精神科,也包括急诊急救、中医、感染、病理这些短板弱项专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最后一个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刚才我也提到国家在儿科和精神疾病方面都有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但是我觉得既然这是短板和弱项,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数量还应该适当扩增,来加强对全国服务方面的统一培训和引导规划。另外,我们会同财政部进一步加强儿科和精神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当然地方的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也需要加强重点专科的建设,这样能够为需要的居民、家庭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  就精神卫生服务来说,也是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作为的。包括今天在座的民政部,我们在社区的精神康复方面都有密切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关心,来为儿童,为精神疾患或者受到心理情绪问题困扰的朋友们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更有质量。谢谢。 信息来源链接: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503/9d4153e4b8904693ac5c55bce6d5f8a6.shtml

2025-03-12

协同发展,推动医学公益新征程——记中国医学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

  初春,是一幅刚刚展开的画卷。大地上,冻土还未完全松软,仿佛是冬天留下的最后一抹痕迹。在这样的季节里,中国医学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胜利召开。  曲强理事长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2024年基金会的工作历程。过去一年,基金会秉持着弘扬公益精神,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致力于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宗旨,以科学、严谨、务实和尊重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项目。在党风党建、完善制度、团队建设、项目合规等管理层面,以及临床医学研究、医务人员技能提升、健康科普等公益捐赠均取得了可喜成效。中国医学基金会连续两年共资助了二十一项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在百余名申请者中,经评审专家的严格审核后,前后有八个省、直辖市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上,王倩秘书长做了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目标,全体与会理事热情响应,畅所欲言,提建议展思路,毫无保留地为基金会的发展献计献策。大家就2024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一致认为,团结一心、协同合作是基金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医学基金会与政府部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团队紧密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公益合力。同时,大家也认识到,树立基金会的品牌项目极为重要,要注重公益项目的成果转化,注重社会效益。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项目方案,以提高公益项目的实施效果。此外,加强项目的监管与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及时反馈项目进展和成效,能够不断优化项目设计,提升服务质量,依法合规高质量发展。  展望2025年,中国医学基金会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在战略规划方面,中国医学基金会将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继续坚持以使命为导向,聚焦重点临床医学科研领域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基层医院专科建设与发展的捐赠力度,关注慢病、认知症等老龄化社会热点,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同时,中国医学基金会还将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基金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本次理事大会是一次团结、务实、奋进的大会。通过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基金会全体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医学基金会将继续秉承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健康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在全体理事、监事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基金会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公益事业的温暖与力量。

2025-03-10

当身体出现“神秘疼痛”,小心糖尿病在“捣乱”

  在生活里,你是否偶尔会感觉身体莫名奇妙地疼痛,像是有细密的针轻轻扎着,又或是踩在尖锐的图钉上,亦或像是套着一层厚实的袜子却依然无法屏蔽那种不适感?要是这样的疼痛常常出现,可千万不能大意,因为这有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警报”,提示你可能存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每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可能有一个会遭遇神经病变的困扰,这其中还有大部分人会被疼痛症状缠上。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患者往往是先感觉到下肢疼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原来患上了糖尿病。  哪些人群容易“中招”?  究竟哪些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病变呢?首先,那些血糖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人,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除此之外,年龄较大的患者、患糖尿病时间较长的人、有吸烟习惯的人以及血脂代谢出现异常的人,也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青睐对象”。另外,本身已经合并有其他周围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神经与血管的密切关系,神经的营养供应离不开血管运输,所以这类人群也更容易发生神经病变。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独特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仿佛是一位“隐匿高手”,起病悄然无声,病情发展也是慢条斯理。它特别偏爱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让患者苦不堪言。疼痛的形式千变万化,针扎样的刺痛、火烧般的灼痛、过电似的掣痛、刀割样的剧痛,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疼痛最初大多现身于足部和小腿,随后蔓延至手部,而且喜欢左右开弓,呈对称性发作。更要命的是,症状不但不会自行减轻,反而会愈演愈烈。有的患者形容足底又疼又麻,就好像穿上了一层又厚又粗糙的袜子,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  这种病变可不仅仅是影响四肢的麻木和疼痛这么简单,它还会“兴风作浪”,波及内脏神经和植物神经,进而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身体重要机能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   如何明确自己是否有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要是你觉得自己可能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缠上了,不用慌张,医生有一系列的检查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步抽血化验非常关键,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耐量水平的测定,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另外,别忘了还要进行肝肾功能、风湿免疫系列等检查,全方位评估身体状况,把其他可能隐藏的疾病也及时筛选出来。  而肌电图检查,则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黄金武器”,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极高。通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会变慢,末端运动潜伏期也会延长,这些都反映了周围神经的脱髓鞘性损害。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往往就能基本确诊。当然啦,定量感觉测量和周围血管超声检查也不可或缺,它们能进一步明确神经病变的程度以及伴随血管病变的情况。  多种治疗手段  虽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治愈的治疗方法,但我们也有不少有效的应对之策。  控制血糖是根本。控制血糖就像是给疾病防控这座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把空腹血糖稳稳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才能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难以“嚣张”。  改善血液循环很必要。日常一定要注意肢体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别让四肢“挨冻”。要是有必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服用改善血管舒张功能、促进神经微循环的药物,为神经提供充足的“营养通道”。  神经营养药物来助力。B族维生素、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就像是给受损的神经送上的一份份“能量礼物”,能促进神经代谢和营养神经。  联合镇痛药物解痛苦。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疼痛,离子通道阻断剂、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专用药物会联合起来“作战”,一起缓解疼痛。  中医中药有特色。中医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们认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所以在治疗时,多从活血化瘀、温补肾气、益气养阴这些方向入手,汤药口服、泡洗、针灸等方法各有各的妙处。  微创神经介入治疗来帮忙。如果前面这些保守治疗方法都不尽人意,也可以到疼痛科看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术、交感神经阻滞或毁损术,以及脊髓电刺激治疗术等微创神经介入治疗方法,或许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脊髓电刺激术——疼痛的“终极解药”。脊髓电刺激术(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疗法,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诞生了。早在2003年,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把这项先进技术引入国内。这么多年一路发展下来,SCS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把好手。  SCS的原理是在脊柱硬膜外间隙,也就是脊髓附近,放置刺激电极,然后通过电流刺激病变脊髓节段,巧妙地调控痛觉传递通路,从而让那些恼人的神经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研究表明,它在缓解疼痛的同时,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溃疡的愈合也大有益处。  防护与治疗要双管齐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这种四肢末端对称性的“袜套样”疼痛和麻木,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血糖、血脂控制得不好,年龄又大,还吸烟或者有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是要格外小心。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调节血糖,及时增添衣物,别让你的四肢因为寒冷而“雪上加霜”。治疗方面虽然以药物为主,但要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也不要灰心,还可以试试微创神经介入治疗,脊髓电刺激术说不定就能帮你解决大难题。  总之,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知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让我们的身体远离这个“甜蜜的负担”。

2025-03-04

公益同行 德厚流光 —记中国医学基金会与大成律师事务所成功签约

  2025年2月28日下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中国医学基金会与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公益常年法律服务项目的签约仪式在大成律所总部成功举办。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长曲强、中国医学基金会副主席王执礼、中国医学基金会秘书长王倩,大成中国区董事局董事、高级合伙人杜立元、高美丽,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高级合伙人付勇以及九位律师志愿者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中国医学基金会曲强理事长代表基金会致辞,曲强理事长表示公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感谢大成律所各位富有公益精神的律师为基金会的公益事业提供全方位专业的法律支持,并与基金会一同在公益慈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大成律所杜立元和高美丽两位律师分别代表大成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志愿者团队发言。   签约仪式在王执礼副主席、王倩秘书长、高美丽律师、付勇律师的见证下,曲强理事长和杜立元律师分别代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大成律所签署了公益常年法律服务合同。中国医学基金会为大成颁发了“公益同行 德厚流光”牌匾。   在双方热情友好的交流中,中国医学基金会王执礼副主席、王倩秘书长和律师志愿团队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对医学和法律的敬畏之心,大家一致表示要带着医学的温暖和法律的尺度对待公益慈善事业。本次中国医学基金会与大成律所的合作是跨行业的强强联合,是践行公益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双方的合作定能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价值。

2025-02-24

肺癌患者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作者: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医师 胡牧   医学研究证实肺癌的发生是因为体内几十种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突变的累积,加上环境致癌因素的刺激造成。人体中某些基因与治疗肺癌的靶向或化疗药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对这些特定基因进行检测,简单的说就是提取被检测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细胞或癌性胸腔积液,经提取和纯化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基因状态即可预判出患者对于各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判断药物治疗的疗效,进而提高抗癌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陪绑治疗和过度治疗。  目前,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仍然偏低,以往按照临床经验选择化疗药物,许多肺癌患者并没有从中获得临床获益。现在通过对肿瘤活检或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病理标本进行肺癌相关基因检测,如EGFR、K-RAS、ALK、ERCC1和RRM1等基因,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再选择哪一种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从而实现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分子靶向药物在研发设计时就是有针对性地只杀灭肿瘤细胞,避免误伤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根据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高度选择性治疗或者说是精确治疗。所以,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前,首先进行相关基因靶点的检测尤为重要。  临床研究证实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服用EGFR-TKI靶向药物,如易瑞沙、特罗凯或凯美纳时,其有效率较没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疗效要提高十几倍。通过肺癌相关基因检测后,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使得有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个体化救治,而对于没有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则避免陪绑治疗或过度治疗。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临床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模式已经转换成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治疗模式,每天在家服用药物既可以有效控制肺癌,使我们一直倡导和期盼的让肺癌患者有尊严地接受治疗、有质量地带癌生存的愿望成为可能。

捐赠名单

Donation list

捐赠人 捐赠金额(元) 捐赠项目
  • 1*222617468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1*222617468
    198.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1*222617468
    198.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1*222617468
    334.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a*15444
    334.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吴*利
    100.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吴*利
    10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a*15444
    234.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a*15444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a*15444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捐赠人 捐赠金额(元) 捐赠项目
  • a*15444
    146.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1*222617468
    198.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a*15444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表*23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a*15444
    198.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李*刚
    1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林*
    0.02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林*
    0.02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 梁*玲
    50.00元
    医务人员技能提升行动
  • 金*伟
    30.00元
    临床医学科研促进计划

我要捐款

contribution

合作伙伴

cooperative partner

大成律师事务所
卡尔史托斯
罗氏医药
迈瑞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川北医学院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我要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