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部遭遇“电闪雷鸣”,警惕偏头痛在作祟

日期:2025-07-14  文章来源: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樊碧发 刘春华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阳光突然变得刺眼,耳边似乎有轰鸣声,紧接着头部一侧或双侧仿佛被重锤敲击,伴随着恶心、呕吐,甚至对光线和声音极度敏感?这种剧烈的头痛可能不是普通的“头昏脑胀”,而是偏头痛在向你发出警报。偏头痛作用机制复杂,表现多样,让许多患者饱受困扰。

图片1.png

  一、偏头痛:不仅仅是“头痛”

  偏头痛(Migraine)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特征,多为单侧疼痛,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将偏头痛列为全球致残性疾病之一,其疾病负担甚至超过糖尿病和哮喘。据统计,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25-55岁人群最为高发。

  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激活,多种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血管扩张和神经炎症,进而引发疼痛。此外,遗传因素也起重要作用,我国研究显示,偏头痛遗传率为 46.0~52.1%。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偏头痛并非随机发作,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1.女性:雌激素波动是重要诱因,月经期、妊娠期或更年期女性发作频率更高。

  2.遗传倾向者:若父母一方患偏头痛,子女患病风险将增加。

  3.生活方式不规律者:睡眠不足、压力过大、饮食不节(如酒精、巧克力、奶酪等过量摄入)均可诱发。

  4.合并其他疾病者:抑郁症、焦虑症、癫痫患者更易共患偏头痛。

图片2.png

  三、偏头痛的“独特信号”:从先兆到发作

  偏头痛的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经历全部阶段。

  前驱期:头痛发作前数小时或数天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易怒)、畏光、流泪、颈部僵硬、频繁打哈欠或恶心等。

  先兆期:视觉异常(如视野中出现闪光、水波纹)、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

  头痛期:单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活动时加重,伴随恶心、呕吐,持续4-72小时。偏头痛发作时可伴有多种症状,60% 以上的病人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少部分病人也可出现眼红、流泪、烦躁不安等症状。

  恢复期:主要指头痛症状消失至完全恢复至基线感觉之间,表现为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四、如何确诊偏头痛?

  偏头痛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医生会通过以下步骤评估:首先进行详细问诊,记录头痛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家族史,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偏头痛。接下来,需要排除继发性头痛,通过脑部影像学(如MRI/CT)排除肿瘤、脑出血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脑电图或腰椎穿刺,以排除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五、对抗偏头痛:从急性止痛到长期预防

  目前,偏头痛的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处理与预防性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个性化选择。

  1.急性期治疗

  非特异性药物: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适用于轻中度偏头痛发作。此外,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物可缓解恶心并增强止痛药效果。

  特异性药物:包括曲普坦类药物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CGRP)拮抗剂。曲普坦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但对于有先兆症状的患者,建议头痛开始时(非先兆期)使用。CGRP受体拮抗剂为新型药物,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2.预防性治疗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头痛及先兆频率,减轻头痛程度及缩短持续时间,提高急性治疗疗效、减少急性治疗消耗、避免急性治疗升级,减少失能,提高生活质量。是否启动预防性治疗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的严格评估。

  3.新兴疗法

  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眶上神经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偏头痛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六、预防胜于治疗:生活管理是关键

  偏头痛的发作常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风险:

  ①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补觉。

  ②饮食调整:限制酒精、咖啡因、巧克力、奶酪等食品摄入,增加富含钙、镁和维生素B2的食物摄入。

  ③压力管理: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练习可减少应激反应。

  ④记录头痛日记:追踪诱因(如特定食物、天气变化),规避可能的诱发因素。

  偏头痛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若发作频繁,或止痛药物无效,务必及时就医。记住,头痛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从今天起,关注细节、调整习惯,与医生携手制定个性化方案,让偏头痛不再主宰你的生活。


我要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