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会简介
基金会简介
章程
组织机构
历任领导及理事会合影
历史回顾
会徽含义
管理制度
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
公开募捐活动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机构动态
科普知识
政策解读
专题报道
党组织建设
信息公开
年度工作报告全文
审计报告
个人汇款爱心捐款
年度项目活动情况
关联方信息
捐赠方查询
公益慈善项目收入与支出
前五位工作人员报酬金额
领导简介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基金会简介
基金会简介
章程
组织机构
历任领导及理事会合影
历史回顾
会徽含义
管理制度
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
公开募捐活动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机构动态
科普知识
政策解读
专题报道
党组织建设
信息公开
年度工作报告全文
审计报告
个人汇款爱心捐款
年度项目活动情况
关联方信息
捐赠方查询
公益慈善项目收入与支出
前五位工作人员报酬金额
领导简介
年度工作总结
通知公告
机构动态
科普知识
政策解读
专题报道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知识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尽早保护胰岛细胞
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把人体的胰腺切开,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一个个像岛屿的细胞团,这些细胞团称为胰岛。胰岛内有多种细胞成分,其中有一种B细胞,可以产生胰岛素,是胰岛素“加工厂”。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促进蛋白和脂肪合成。没有胰岛素,人体蛋白和脂肪合成就会发生障碍。 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到肌肉、脂肪中,促进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及能量,从而降低血糖。同时,胰岛素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葡萄糖,抑制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胰岛素这种降糖作用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血糖对胰岛素分泌有调节、控制作用 。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血糖降低时,胰岛就会减少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所以,随着人体一天血糖的变化,胰岛素分泌水平会相应变化,形成特定的生理分泌曲线。 人体胰岛素缺乏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能进入肌肉、脂肪被人体利用。葡萄糖大量堆积在血液中,肝脏就会无节制地合成、输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这样,一方面细胞中缺少葡萄糖、缺少能量,人 会感到饥饿 ,疲乏无力;另一方面,血液中葡萄糖“泛滥成灾",当血糖超过一定量时,就会从尿中漏出,同时带出大量水,造成尿量增加;体内缺水,人就会口渴多饮;同时,人体缺乏胰岛素,不能合成蛋白和脂肪,人体就会消瘦。这就是临床上的“三多一少"—— 多吃、多饮、多尿 、消瘦。早期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最新研究证明,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体内90%的胰岛细胞已损伤,但其中的40%-50体有可能恢复。早期使用胰岛素,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所在。胰岛素使用存在误区 很多患者甚至有些临床医生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要永久注射胰岛素,而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治疗,除非到了严重的晚期才需用胰岛素。甚至有些患者误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就要永久使用。实际上,1型糖尿病患者确实应终身使用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可最大限度地保护胰岛细胞。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一个阶段后,可改用口服药物治疗,有些患者甚至还可以完全摆脱药物。动态血糖监测仪可随时了解血糖水平 医生对患者使用胰岛素,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调整用量和使用方案。要想全面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理论上讲,每天测血糖的次数越多,越能反映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但实际上,要求患者一天测太多次的血糖是不现实的。目前比较先进的血糖监测办法,是在一天内查患者的7次指血,得出7次化验结果。它们包括检查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和睡前7个时间点的血糖值。显然,这些血糖值不能反映患者夜间的血糖情况,因此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特别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更不理想。动态监测仪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 动态血糖监测仪由探测头和血糖记录器组成。它具有检测功能强、体积小、使用方便、痛苦小等特点。使用时,把图钉大小、内有血糖感觉芯片的探测头植入患者腹部度下,体外呼机机大小的记录器就可每10秒从测试头接受一次电信号。动态血糖监测仪连贯地记录患者血糖变化,包括夜间的系列血糖数据。医生可根据患者血糖变化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该仪器除每天存储280个血糖值以外,还可以存储用户进餐和运动等情况。每台记录器可以连续存储两周的数据。一般情况下,患者查动态血糖只需佩带72小时即可。动态血糖监测是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测手段,它可精确掌握血糖很高、病情复杂患者的血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医生可以进行准确的治疗,使早期糖尿病患者受损胰岛细胞获得修复成为可能。胰岛素泵可按生理模式补充胰岛素 许多糖尿病患者要靠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疾病,一般每日需要注射3-4次,以弥补内源性胰岛素的不足。这种办法不仅使患者感觉不便和痛苦,更重要的是不符合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曲线。胰岛素泵可以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给患者补充胰岛素,同时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来调节胰岛素的注射量。这种方法,接近人体分泌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曲线,不仅可以非常好地控制血糖波动,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有效治疗早期发生的并发症。 胰岛素泵是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可连续微量注射胰岛素的蠕动泵、操作和使用非常简单。它的体积如同火柴盒般大小,使用时只要将导管针头埋入腹部皮下即可。当泵体内胰岛素即将耗竭时,可以补充新的外源性胰岛素,使其连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除天气炎热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外 ,一般情况下,需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终身佩带,并不影响正常生活。
2024-05-15
详细
详细
老年高血压的管理,2023年指南要点一览
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以及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且呈增高趋势,但血压控制率较低。
2024-04-23
详细
详细
帕金森病,你该知道的知识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毫无争议的研究确切指出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
2024-04-11
详细
详细
把握脂肪肝的加速点,及时就诊干预 | 全国爱肝日
2024 年3月18日是第24 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早防早治,远离肝硬化”。 很多人觉得,身边凡是有点肚子的人都有脂肪肝。这些人每次体检后,肝功能的指标中就只是转氨酶高一些,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 直到数年后的一天,体检报告上突然出现了“肝硬化”三个字,甚至突然出现了呕鲜血、腹胀、双腿水肿等肝硬化并发症的表现,他们才急得抓耳挠腮,不禁疑惑自己的肝脏问题什么时候突然加重了。那么,脂肪肝是怎样影响身体健康的?肝硬化又是怎么来的? 1、脂肪肝危害并不小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过去被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肝。顾名思义,该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就是脂肪在肝脏的蓄积。 脂滴在肝细胞内的积累,会逐步影响肝细胞的功能,引起肝脏炎症。肝脏反复进行炎症修复的过程会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损伤修复持续进行,肝纤维化也不断进展,最终形成肝硬化。 一旦进展到肝硬化,疾病就不可逆转了。此时,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可引起腹水、吐鲜血、排黑便、昏迷等肝硬化并发症表现,甚至进展到肝癌,最终成为“夺命的脂肪肝”。 一般来讲,老年肥胖患者、绝经后女性的脂肪肝患病率更高,但肥胖只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之一。当有胰岛素抵抗、遗传代谢问题、内脏脂肪沉积过多、特定的肠道菌群紊乱、激素紊乱等因素存在时,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特别是消瘦或短期内快速减肥的人,肝脏的脂肪代谢受到影响,载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从肝内向肝外转运受阻,可导致脂肪在肝内堆积,发生脂肪肝。 2、发展进程因人而异 依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自然发展史,在单纯性脂肪肝阶段(NFS纤维化评分F0期)疾病平均14年会恶化进入下一个阶段,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阶段(F1-F2期)平均只需要7年便会进入下一个阶段。进展到F3期,就是进展期肝纤维化,F4期则是肝硬化阶段。在疾病发展的最初10余年,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很多脂肪肝患者看起来“挺正常的”。 此外,上述疾病进展速度只是平均水平,且脂肪肝的进展不是线性的,患者个人身体状况、合并不同疾病等,都会影响病情的进展速度。临床试验表明,在合并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或在长期服用肝损伤药物、伴有病毒性肝炎、经常饮酒等情况下,肝脏受损的速度可能比平均值快得多。 约20%的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在2年内会发展为肝硬化,约20%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会在2年内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 一部分脂肪肝患者还可以跳过肝硬化阶段,直接进展到肝癌。我们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中,纳入了273例被诊断为代谢相关肝癌的患者,其中大约50%的患者无肝硬化证据。因此,每一个阶段的脂肪肝都不容小觑。把握脂肪肝的加速点,及时就诊干预至关重要。如果因为自己的不重视,导致可控制、可逆转的脂肪肝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实在令人惋惜。 重视脂肪肝的防和治 及时发现求救信号 肝损伤发生时,患者症状常常不典型,乏力、腹胀、肝区隐痛、腹泻、便秘,都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重视体检 患者即使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每年的体检也应该按时进行。 脂肪肝患者定期随访和复查 若没有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和疾病,建议脂肪肝患者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 若合并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同时严格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的评估及控制。 进展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阶段的患者,务必每季度全面复查一次,评估肝硬化并发症并密切筛查肝癌。
2024-03-18
详细
详细
保护肾脏 你知道怎么做吗?|世界肾脏日
2023年3月9日是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肾健康——关爱高风险人群,预防意外肾损伤”。 肾脏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之一。肾脏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脏的外形似蚕豆状。每个肾脏重120~150克,长10~12厘米,比我们的拳头稍长。 肾脏的工作量很大 大家都知道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身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排泄,以保持体内不蓄积毒素。 其实,肾脏承担的生理功能还有很多。肾脏负责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是除了呼吸系统之外另一个维持身体酸碱平衡的脏器。 此外,肾脏还兼具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肾素、前列腺素等调节血压的激素;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分泌活性维生素D3,调节血钙、血磷平衡。因此,肾脏受损会导致排泄能力障碍,除了不能充分排除体内毒素外,还会影响水分排泄,产生水肿。 肾脏一旦受损,就会影响酸碱代谢,产生酸中毒。肾脏的内分泌障碍会导致高血压,以及钙、磷、钾等多种离子的异常。肾脏担负如此重要的功能,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肾脏是沉默的脏器 肾脏生病了,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不像心脏有了疾病会疼痛,肺脏有了疾病会咳嗽。因为肾脏是个沉默的脏器,所以依靠症状来判断肾脏病既不可靠也不准确。做检查是了解有否肾脏病的重要手段,没有症状就不看病会延误肾脏病的诊治。 筛查肾脏是否健康的方法并不复杂。大家可以对血和尿液进行检测,了解肾脏情况。通过抽血检测血肌酐,再根据计算公式得到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肾功能的方法。抽血检测项目中的胱抑素C,亦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也是一个反映肾功能的指标。 尿液的检查是发现肾脏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发现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糖等尿液指标的异常。此外,肾脏B超检查也必不可少,可以用来了解肾脏结构改变。 护肾是重中之重 大家该如何爱护自己的肾脏呢?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水分对肾脏至关重要。充足饮水后,尿液对尿路的冲刷可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结石。 白开水是肾脏的好伙伴,而可乐、果汁等含糖饮料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并不推荐饮用。喝水宜少量多次。 极度的缺水,如大量出汗、腹泻后不及时补充,可能导致肾脏的急性损伤。 有尿意的时候应及时排尿,憋尿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钠盐的摄入。 戒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避免药物滥用等,均是保护肾脏必不可少的措施。 2.定期检查 肾脏正常的人至少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肾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肾脏病变。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有些疾病特别容易损伤肾脏,导致继发性肾脏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过度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是预防肾脏受累的最重要手段,而血压达标、血糖平稳、体重适宜、疾病得到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肾脏病的发生。 患有上述这些疾病者应该更密切、更频繁地监测肾脏指标,一旦发现早期肾损伤迹象,要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如果已经发现肾脏疾病,不要恐慌。大多数的肾病是可控可治的。 第一步,判断肾脏病的程度和原因。 此时,只看前文所说的肾脏疾病筛查指标已经远远不够了。医生会结合病史、更复杂的化验指标分析病情。医生会建议患者做肾穿刺活检、肾脏CT或核磁共振,甚至做基因诊断等多种检查,综合判断。只有明确病因,治疗措施才更加精准。 第二步,预防感染。 炎症是诱发和加重肾病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该预防感染。如果存在慢性感染,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更应该积极处理。 第三步,饮食要求。 有些人认为,肾病患者不能吃肉。其实,肾脏病患者的饮食要求是根据疾病的程度和种类各有不同的。低盐是肾脏病患者基本的饮食要求,有助于控制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明显减退的患者要保证优质蛋白饮食且限制每日摄入蛋白质的总量。前面所说的不吃肉,准确的说法是要限制摄入蛋白质的量,这对延缓肾脏病进展有益。 第四步,遵医嘱治疗。 肾脏病很多是慢性迁延的,治疗周期比较长。患者要坚持遵医嘱治疗,不随意停药,也不要盲目相信、使用疗效并不确定的偏方。患者要谨慎使用有潜在肾脏毒性的药物。当然,草木皆兵也是不可取的。有些患者害怕药物伤肾,拒绝服药,连降压药、降血糖药也不敢吃。殊不知,控制血压、血糖稳定对于肾脏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一些种类的降压药、降糖药还有额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2024-03-07
详细
详细
当心“视力的小偷”|世界青光眼日
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每年3月的第2周是“世界青光眼周”。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导致的视力丧失是不可逆转的。部分类型的青光眼由于发病隐匿性强,早期不影响视力,患者无明显眼痛、眼胀等症状。等患者有症状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晚期,故青光眼又被称为“视力的小偷”。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的主要特点是特征性的视神经损伤和进行性的视野缺损(视野缺损是指眼睛看到的范围变小)。它通常与病理性眼球内压力升高有关。眼球内压力病理性升高,会压迫视神经,造成眼球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从而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如果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最终可出现永久性盲且无法恢复。 7类高危人群 任何人都有患青光眼的风险,但以下人群患病的风险更高。 1.有青光眼家族史者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据统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正常人患病率的10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正常人患病率的6~9倍。 2.某些地区的人 亚洲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较高,非洲人更容易患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3.老年人 老年人患青光眼的风险较大,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人在50岁后,晶状体逐渐吸水膨胀,核硬化,悬韧带松弛,引起前房浅,房角窄,房水循环受阻,进而引起眼压升高。 4.屈光不正者 远视眼、短眼轴、小眼球的人易患闭角型青光眼。而高度近视者易患开角型青光眼。 5.高眼压者 高眼压者患青光眼的风险较大,但并非所有高眼压者都会进展为青光眼,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6.患有与青光眼相关的全身性疾病者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若疾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阻塞房角,导致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7.使用某些药物者 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患激素引起的青光眼,这与用药的持续时间、药物剂量以及个体的易感性有关。 提醒: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期早期发现青光眼。 5种常见类型 青光眼患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不同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症状。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6个时期。处于不同时期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各不相同。 1.临床前期:患者无明显感觉,但存在前房浅、房角窄等解剖危险因素。 2.先兆期:患者存在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多发生在傍晚时分,表现为雾视、虹视,可伴有患侧额部疼痛及同侧鼻根酸胀感,休息后可以缓解。 3.急性发作期: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下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眼压一般在50毫米汞柱以上。 4.间歇期:小发作后症状自行缓解,或大发作后经过治疗,眼压得到控制。 5.慢性期:反复小发作后或大发作后未得到有效治疗,眼压持续升高,视力进行性下降,视物范围逐渐缩小。 6.绝对期:失明、视神经萎缩。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患者无明显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眼压逐步升高。患者就诊时,往往视神经已经萎缩,视野为晚期视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患者早期几乎无症状,进展至中晚期可出现视物范围缩小、视物模糊,偶发眼胀等。 先天性青光眼 患儿畏光、流泪、眼睑痉挛,黑眼球过大、过黑。 继发性青光眼 多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眼部外伤、眼部炎症,或局部、全身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患者在相应病史的基础上,会出现眼红、眼痛、眼胀、流泪等眼部症状。 提醒:青光眼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但如果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眼睛疼痛或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4个预防方法 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患青光眼的风险。 1.保持健康的用眼习惯 避免眼部过度劳累,避免在昏暗的光线下长时间用眼。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睡眠。 3.管理好全身性疾病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减少这些疾病对眼部健康的负面影响。 4.避免眼部受伤 在参与可能导致眼部受伤的剧烈活动时,应佩戴防护眼镜。 提醒:青光眼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预防青光眼、保护视力的关键。
2024-03-06
详细
详细
媒体聚焦 |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卫生健康事业进展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截至2023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深化医改、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推进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不断发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我国已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联体超1.8万个,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超过3000万,已有30个省份建成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设置2700多家互联网医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1.8万余个,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9.7%,其中上转人次数1559.97万,较2022年下降4.4%,下转人次数1472.20万,较2022年增长29.9%。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介绍,前四批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了460多个专科,开展医疗新技术6200余项,患者外转就医平均较建设前下降了约3成。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副司长秦兴强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预算累计安排131亿元,用于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体系建设。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下拨疾控项目经费176.87亿元,用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控工作。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4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100%的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介绍,目前,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近10万个,托位约480万个。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方面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2024-03-05
详细
详细
世界肥胖日 | 一起关注困扰全球10亿人的问题
当提起“肥胖”,你最先会联想到什么? 身材焦虑,健康困扰,又或是社会偏见?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超重或肥胖是所有人的挑战,无论我们是否受其困扰。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几天前,《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022年,世界有超10亿肥胖人群。纵观全球,自1990年以来,成年人肥胖症人数增加了一倍多,5-19岁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人数增加了三倍。数据还显示,2022年,全球43%的成年人超重。 中国与全球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与肥胖有关的重大挑战——在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几乎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对于成年人,超过一半为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要解决肥胖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的数学题。尽管如此,我们已充分了解引起肥胖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公共卫生挑战所需的、被证明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掌控自己健康的能力,并可以从小的、可实现的行动开始,一步一步来实践健康生活方式。它们包括: 1.支持孩子进行健康饮食、身体活动,同时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睡眠,无论其目前的体重情况如何; 2.限制屏幕时间; 3.限制能量摄入,尤其是以脂肪和糖形式摄入的能量; 4.多吃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和坚果; 5.定期进行身体活动; 6.确保孕期间的体重增加保持在适量范围内; 7.在生命最初6个月内对孩子进行纯母乳喂养,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4个月或更大。 然而,我们不能仅依靠个人努力来应对肥胖。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关键是采取多部门行动进行干预,以改善限制了个人健康选择的环境和社会条件。核心的干预措施包括: 1.采取行动支持从生命第一天着手的健康实践,包括对母乳喂养的推广、保护和支持; 2.制定关于禁止有害营销食品和饮料的法规,以保护儿童; 3.落实学校食品和营养政策,包括采取行动,监管学校周边的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品售卖; 4.实行旨在促进健康饮食的财政和价格政策; 5.实行营养标签政策; 6.开展健康饮食、身体活动的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 7.制定学校身体活动标准; 8.将肥胖预防和管理服务纳入初级卫生保健。 预防和管理肥胖需要关注全生命周期,从生命早期到成年;也需要通过健康饮食、身体活动、按需的充分照护。今天,我们正处在关键时刻,我们的行动可以影响到今世后代的健康和福祉。 肥胖不是身材焦虑,而是我们有方法来应对的问题。一起努力,我们可以摆脱肥胖困扰!
2024-03-04
详细
详细
<
1
2
3
4
5
6
7
8
>
加载更多
我要
捐款